什麼是皰疹前驅症狀?

不同的人對生殖器口腔皰疹感染有不同的感受。 有些人從來沒有爆發過。 有些人有一次暴發,然後再也沒有症狀。 然後,大約20-40%的感染者經常或半定期出現皰疹爆發。 這些人中的許多人會注意到他們每次復發皰疹前都會出現刺痛感和其他感覺。這些症狀被稱為皰疹前驅症狀。

前驅期是症狀開始出現但完全症狀尚未發展的時期。 另一種想法是,前驅期是爆發即將發生的預警信號。 前驅症狀是不是全面爆發或發作的疾病症狀。 該術語並不完全用於指皰疹感染。 其他感染也可以有前驅期。 例如,麻疹暴發往往發生在發燒之前。 非感染性病症也可以有前驅期。 例如,偏頭痛有時會出現前驅症狀。 前驅性偏頭痛綜合徵並不是眾所周知的偏頭痛“氣氛”,而是在此之前出現的症狀。 這些可能包括煩躁和對光線或聲音的敏感度。

什麼是皰疹前驅症狀?

皰疹前驅期持續2至24小時。 在此期間,人們可能會遇到:

所有這些症狀都可以在爆發區域內發生,也可以在發生爆發的身體更廣泛的區域發生。 除了這些更加局部的症狀之外,一些人在前驅期也普遍感到不適。 例如,他們可能會失去對飲食的興趣。

他們也可能有頭痛,發燒或淋巴結腫大。

經過前驅期後,人們通常會發生暴發。 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或幾天內,他們將開發經典的皰疹病變。 那些病變會自行結痂並癒合,通常沒有任何疤痕。 然而,有些局部治療可以減少病變的不適並且可能加速治愈。

前驅期和皰疹治療

有些人每天服用皰疹藥物作為抑制療法的一種形式。 抑制性治療的目標是減少他們的暴發數量,並減少將病毒傳播給合作夥伴的風險。 其他人使用所謂的偶發性治療。 他們在皰疹前驅症狀開始後或在爆發開始24小時內服用皰疹藥物。 我們的目標是讓治療的短暫內容縮短即將到來的爆發或降低其可能性。

數據表明,抑制性治療方法可能更有效地預防疾病暴發。 但是,由於成本,不願意每天服用藥物,擔心副作用以及其他原因,並不總是一種選擇。

對他們來說,在前驅期開始間歇性皰疹治療有時可以幫助預防暴發,或至少使他們不那麼嚴重。 但是,這種類型的治療並不能降低將皰疹傳染給伴侶的風險。 因此,與抑制性治療相比,對於可能有感染風險的性伴侶的人而言,建議的可能性較小。

皰疹前驅症狀有多常見?

不是每個患有生殖器或口腔皰疹感染的人都會有復發性暴發。 事實上,大多數人不會有明顯的爆發或只有一次明顯的爆發。

不幸的是,無論是在爆發前還是在一次之前,幾乎沒有數據顯示有多少人患有皰疹前驅症狀。 (例如,爆發可能會因治療而中斷並且從不發生。)然而,通常認為大多數爆發人群在此之前會出現前驅症狀。 事實上,這是皰疹前驅症狀的可靠性,並且預測爆發使得可以按照上述方式進行偶發性治療。

在前驅期間有皰疹感染的人嗎?

皰疹患者可能會將疾病傳染給伴侶,無論他們是否有明顯的暴發症狀。 絕對包括在皰疹前驅期。 幾項研究已經研究了這段時間內病毒的流失。 一般來說,研究發現,在發病前期和暴發最嚴重階段期間,皮膚上的皰疹病毒並不多。 儘管如此,還是比沒有症狀時存在更多的病毒。 也就是說,多達一半的人可能會在皰疹病毒從爆發中得到治愈並且根本沒有症狀的情況下散發皰疹病毒。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當病毒感染者沒有症狀時,大多數皰疹感染都會傳播,無論是在爆發期還是在前驅期。 這就是為什麼對性行為活躍的皰疹感染患者持續進行安全性行為並考慮抑制性治療非常重要。 如果感染者是不和諧夫婦的一部分,情況尤其如此。 安全性行為和抑制性治療都不能保證安全,但都可以降低伴侶的風險。

一句話來自

前驅症狀通常出現在皰疹爆發之前。 但是,它們並不是唯一真正的事情。 對於很多人來說,在皰疹爆發之前經常出現的另一件事是壓力。 眾所周知,壓力對免疫系統有負面影響。 當他們感到壓力時,人們往往會變得更加困難。 事實證明,它們也可能更容易發生皰疹爆發。

如果你是一個頻繁發生皰疹爆發的人,有時候看看他們是否與生活中有壓力的時期有關。 如果是這樣,你可能想減少壓力,作為減少爆發頻率的另一種方式。 無論如何,緩解壓力並不是萬能的。 然而,與抑制療法相結合,它可以為一些人帶來很多好處。

>來源:

> Chi CC,Wang SH,Delamere FM,Wojnarowska F,Peters MC,Kanjirath PP。 干預預防單純性唇皰疹(唇上唇皰疹)。 Cochrane數據庫Syst Rev. 2015年8月7日;(8):CD010095。 doi:10.1002 / 14651858.CD010095.pub2。

> Chida Y,Mao X.心理社會壓力預測症狀性單純皰疹病毒復發? 前瞻性研究的元分析調查。 腦部行為免疫。 2009年10月; 23(7):917-25。 doi:10.1016 / j.bbi.2009.04.009。

> Gilbert SC。 單純皰疹病毒1型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口服脫落。 J Oral Pathol Med。 2006年10月; 35(9):5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