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功能和異常結果

嗜中性粒細胞是一種白血細胞 (WBC或粒細胞),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細菌感染和其他功能的損害。

大約40%至60%的白細胞是嗜中性粒細胞。 當我們遇到細菌感染時,這些細胞是第一批到達現場的細胞。 對細胞的損傷導致“趨化因子”的釋放,其在稱為趨化性的過程中將嗜中性粒細胞吸引到該部位。

嗜睡中性粒細胞可能會被隨便的觀察者更好地認為是膿液的主要成分。

功能

嗜中性粒細胞構成了骨髓產生的最大部分血細胞。 他們是我們的“第一響應者”,扮演著抵抗進入我們身體的傳染性生物的第一道防線的角色。

嗜中性粒細胞通過“吞食它”這一稱為吞噬作用的過程,或通過一種稱為胞吞作用的過程將它們攝入細胞來解決外來入侵者的問題。 一旦外來生物體進入嗜中性粒細胞內,就會被酶“處理”,從而導致生物體的破壞。 中性粒細胞也有助於調節一般的免疫反應。

中性粒細胞的壽命很短,平均只有8小時,但我們的身體每天產生大約1000億個這樣的細胞。 從骨髓中釋放後,這些細胞中約一半存在於血管內層,另一半存在於人體組織中。

解剖學和結構

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嗜中性粒細胞是細胞核中有2-5個特徵的細胞,中性染料染成粉紅色或紫色。 術語“PMN”或多形核白細胞是指這一發現。

嗜中性粒細胞,白血球和免疫系統

如果您聽說有關白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可能會引起混淆。

如果嗜中性粒細胞只是一種白細胞,為什麼腫瘤科醫生可以互換地談論低白細胞計數和低中性粒細胞計數與化療( 化療引起的嗜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 一個簡單的答案是,低水平的嗜中性粒細胞尤其可能是導致人們感染的最危險的因素。

所有的血細胞(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都形成於骨髓 - 骨骼中心區域如海馬的海綿組織中。 在骨髓中,所有這些細胞起源於一種稱為造血幹細胞的細胞。

這些幹細胞然後在被稱為造血作用過程中經歷分化成不同類型的細胞。 由於所有這些細胞都是從一個普通的干細胞開始的,因此破壞骨髓的過程(如化療)通常會影響所有不同類型的血細胞。 這被稱為來自化療的骨髓抑制

除了紅細胞和血小板之外,還有幾種類型的白細胞。 白細胞沿著兩條不同的線發展。 幹細胞可以沿著淋巴線發展 ,這導致T和B淋巴細胞或骨髓線的最終形成。

髓系中的細胞可以發展為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或嗜鹼性粒細胞。

嗜中性粒細胞以成髓細胞開始,成熟為早幼粒細胞,髓細胞,metamyelocytes,條帶,然後成熟的嗜中性粒細胞。

嗜中性粒細胞計數

正常ANC或絕對嗜中性粒細胞計數通常在每微升2500和7500個嗜中性粒細胞之間。

嗜中性粒細胞<2500水平稱為嗜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儘管降低的程度很重要。 小於1000的ANC是最嚴重的,並且可能嚴重地使某人感染。

您的血液計數報告可能會將嗜中性粒細胞分為兩類:中性粒細胞或中性粒細胞,以及稱為帶的未成熟嗜中性粒細胞。

在嚴重感染中,刺激骨髓釋放更多嗜中性粒細胞(未成熟​​嗜中性粒細胞),導致報告中帶數量增加。

中性粒細胞數量異常的病症

當醫生檢查全血細胞計數(CBC)或白細胞計數(WBC)時,最常見的異常是嗜中性粒細胞預期數量的增加或減少。 因此,中性粒細胞的檢測是疾病實驗室評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

思考中性粒細胞的功能使理解數量的增加更容易理解。 可以增加這些白細胞數量的機制包括:

可能導致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症

嗜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加的一些具體原因(中性粒細胞增多症)包括:

血液中不成熟的嗜中性粒細胞

我們血液中的大多數嗜中性粒細胞都是成熟的嗜中性粒細胞。如果身體受到壓力並且需要更多的嗜中性粒細胞,則可以在血塗片上發現未成熟的嗜中性粒細胞。 當發生這種情況時,未成熟的中性粒細胞數量增加可以在到達成熟前從骨髓進入血液。 你的醫生可能會提到你的血球數量增加了一些 - 甚至不太成熟的嗜中性粒細胞。

或者,未成熟嗜中性粒細胞的增加產生可能與白血病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發生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原因

你的嗜中性粒細胞計數可能會單獨下降,或者相反,會與其他類型的血細胞一起減少。 術語全血細胞減少是指所有三種主要類型血細胞的減少; 紅細胞(簡稱貧血)血小板(簡稱血小板減少症)和白細胞。

可能導致嗜中性粒細胞數量低的機制可能包括

可能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症

通過以上機制,減少的嗜中性粒細胞計數可能是由於:

低嗜中性粒細胞計數的重要性

低嗜中性粒細胞計數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幾個因素,特別是嗜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程度。 你可能很熟悉“泡泡寶寶”的故事 - 那些出生時免疫系統嚴重受損的孩子,但是他們之間有很多學位。

低中性粒細胞計數是化療的嚴重副作用之一 。 當這些細胞受到數量或功能或兩者的限制時,即使通常不會導致嚴重感染的細菌,我們的身體也不能抵抗感染。

例如:奧利維亞的化療後中性粒細胞計數較低,因此她的腫瘤醫生建議她開始使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

>來源

> Amulic,B.,Cazalet,C.,Haye,G.et al。 中性粒細胞功能:從機製到疾病。 年度免疫學評論 2012. 30:459-489。

>國家衛生研究所。 MedLine Plus。 血液差異。 更新02/07/18。 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3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