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和與不飽和脂肪的差異

膳食脂肪類型影響膽固醇水平

各種食物中都含有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 如果你遵循降脂飲食 ,脂肪的消耗類型一直是一些爭議的主題。 一些研究表明,這些脂肪是不平等的。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日總熱量的25%至35%應由脂肪組成。

大部分攝入量應來自不飽和脂肪。 然而,研究表明,不飽和脂肪本身可能不會像心臟健康一樣,並且消耗飽和脂肪可能不像以前想像的那麼危險。

要澄清一些混淆,請查看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的比較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您的飲食。

什麼是飽和脂肪?

飽和脂肪的化學結構中沒有雙鍵。 它們與氫原子“飽和”。 由於它們的化學結構,它們在室溫下具有固體稠度。

飽和脂肪可以在各種食物中找到,包括:

飽和脂肪在你的飲食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日熱量攝入量的5%-6%由飽和脂肪組成。

一些研究表明,攝入大量飽和脂肪可能會增加你的低密度脂蛋白 ,從而增加患心髒病的風險。 但是,有多項研究反駁了飽和脂肪的有害影響。

雖然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似乎通過消耗飽和脂肪而增加,但研究表明,LDL的增加類型實際上是大而活躍的低密度脂蛋白。

較大的低密度脂蛋白顆粒似乎不會增加患心髒病的風險。 相反,研究中顯示出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小而密LDL似乎沒有受到影響。 在少數情況下,飽和脂肪消耗甚至會降低風險。

一些研究還表明,飽和脂肪食物的種類可以改變你的心臟健康。 一項大型研究表明,食用乳製品可能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同時,在您的飲食中加入肉類加工可能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什麼是不飽和脂肪?

不飽和脂肪在室溫下通常是液體。 它們與飽和脂肪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化學結構包含一個或多個雙鍵。 他們可以進一步分類為:

飲食中的不飽和脂肪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你的大部分每日脂肪攝入量應來自單不飽和脂肪和多不飽和脂肪。 含有不飽和脂肪的食物包括:

脂肪和膽固醇有什麼區別?

膽固醇和脂肪都是脂質,它們都可以在你吃的食物和血液中循環中找到。 與脂肪相比,膽固醇具有更複雜的化學結構。

在體內,膽固醇與被認為是心臟健康風險的“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被稱為“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HDL)結合。 “ 飲食中不飽和脂肪和飽和脂肪的含量會影響您的總膽固醇,HDL和LDL水平。 飽和脂肪,牛肉,黃油和人造黃油中發現的那種,被認為會提高“壞膽固醇”LDL水平。

你應該在減脂飲食中加入哪種脂肪?

如果你正在觀察你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嘗試包括各種健康食品,如瘦肉,蔬菜,水果,豆類和全穀物。 圍繞飽和脂肪和飽和脂肪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需要更多的研究。 儘管有研究表明飽和脂肪對心臟健康沒有以前那樣糟糕,但目前的建議仍然存在。

不飽和脂肪和飽和脂肪都同樣能量密集。 這些可以增加卡路里到你的食物和體重,如果你消耗了太多的任何一個,所以最好是適量食用它們。

此外,你消耗的含脂肪食物的類型可以使你的血脂水平有所不同。 與一袋薯片或香腸鏈接相比,少量核桃或瘦牛肉是您的膳食更好的選擇。 兩者都可能含有脂肪,但前者的選擇還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健康營養素。 後者在糖,化學防腐劑,鹽和反式脂肪中的選擇可能會更高,並且所有這些都會對您的血脂水平和心臟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一句話來自

隨著新的研究改變你以前聽過的東西,它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因為哪些脂肪被認為對健康風險更差。 美國心臟協會繼續對研究進行權衡,並提出旨在減少您的健康風險的建議。

>來源

> de Oliveira OMC,Mozaffarian D,Kromhout D等人。 膳食攝入飽和脂肪的食物來源和事件心血管疾病:多種族動脈粥樣硬化研究。 美國臨床營養雜誌。 2012; 96:397-404。

> De Souza RJ,Mente A,Maroleanu A等人。 攝入飽和和反式不飽和脂肪酸以及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風險:系統評價和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 BMJ。 2015; 351:h3978。

> DiNicolantonio JJ,Lucan SC,O'Keefe JH。 關於飽和脂肪和冠心病相關糖的證據,心血管疾病的進展 2016; 58(5):464-72。 doi:10.1016 / j.pcad.2015.11.006

>對脂肪的瘦。 美國心臟協會。 http://www.heart.org/HEARTORG/Conditions/膽固醇/高膽固醇治療/Know-Your-Fats_UCM_305628_Article.jsp#.WQzNZtLyvmY。

> Vafeiadou K,Weech M,Altowaijri H,et al。 飽和與不飽和脂肪的替代對血管功能沒有影響,但對脂質生物標誌物,E-選擇素和血壓有益:來自隨機對照飲食干預和血管功能(DIVAS)研究的結果。 美國臨床營養雜誌。 2015; 102(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