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增加HIV風險嗎?

研究提出直接聯繫並建議與高風險性交往

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通過從陰道/直腸植物中去除所謂的“良好”細菌,同時給這些器官排列的脆弱的粘膜組織施加應激,陰道和直腸的沖洗做法可能增加HIV風險

這是真的嗎?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麼可能的做法是否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提高個人健康和衛生意識,從而增加HIV的風險?

早期研究推動辯論和混亂

早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一些研究間接地將衝動與艾滋病毒和其他性傳播感染(STIs)聯繫起來 。 這些研究中有許多是在非洲進行的,研究表明,陰道沖洗不僅使細菌性陰道病的風險增加了60%,而且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最常見。 雖然研究人員無法確定HIV與沖洗之間的明確聯繫,但他們強烈建議傳播潛力很高。

但是,有很多因素使得明確的聯繫難以確定。 其中大部分早期研究都是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進行的,如非洲,在那里人口的總體健康狀況和獲得護理的機會通常都會告知結果。 大多數研究也是在商業性工作者(CSWs)之間進行的,艾滋病病毒與其他做法(如安全套使用肛交吸毒 )之間的關聯可能會比感染的危險性更大。

而且,試驗的結果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例如,在肯尼亞進行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陰道沖洗與CSWs的安全套使用相比,其非沖洗對象的安全套使用率高1.5至2.5倍。 幾年後的中國研究表明恰恰相反,陰道沖洗與安全套的使用相比較少。

這項研究的矛盾性質只能促進正在進行的辯論,許多人聲稱,有太多可能的破壞者在艾滋病毒和沖洗做法之間建立明確的聯繫。

最近的研究提供了更加清晰

到2012年,一些更大規模的研究提供了對經常沖洗者的艾滋病毒感染潛力的更清晰的見解。

第一項是作為HPTN 035 HIV殺微生物劑試驗的一部分開展的,其中包括馬拉維,南非,贊比亞,津巴布韋和費城的3,099名性病艾滋病毒陰性婦女。 據研究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試者在試驗開始時患有細菌性陰道病,在整個三年的過程中,無論是實施陰道沖洗的女性還是沒有陰道沖洗的女性,其比例都沒有變化。

考慮到統計學相關性,HPTN 035的結果直接抵觸了很多早期的研究,這些研究表明細菌性陰道病 - 本身與增加HIV風險相關 - 可能是由陰道沖洗刺激的。

在洛杉磯進行的第二項研究也表明陰道或直腸沖洗與女性艾滋病毒之間沒有聯繫。 該研究特別是71%的參與者報告有肛交,其中18%在上個月報告了這種接觸。

接受性肛交仍然是與HIV感染相關的最高風險活動,比陰道性交高出18倍。)

艾滋病和直腸在男性中的沖洗

最後一項研究調查了男男性接觸者中艾滋病病毒和直腸沖洗之間的聯繫,繪製了一幅更為複雜的圖畫。 在進行直腸沖洗的413名MSM中,44%有艾滋病毒感染者,而只有18%沒有接受過沖洗。 在研究參與者中,沖洗也與性傳播感染人數近兩倍有關(21%對11%)。

表面上看,研究結果似乎與此有關,研究人員很快指出,直腸沖洗本身並不是增加率的原因。

相反,直腸沖洗很容易與眾所周知的增加艾滋病毒風險的做法相關,即多性伴侶和娛樂性藥物使用。

簡而言之,在調查中的男男性接觸者中,在過去三個月中,衝動者平均有五個性伴侶,而非兩個性伴侶則有兩個。 與非藥物使用的男男性接觸者相比,娛樂吸毒也被認為有助於HIV傳播增加四倍。

根據這些數據,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認為,直腸沖洗比單獨的因素更像是一種與高風險活動相關的做法,並且最終是在增加的比率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性伴侶數量。 事實上,今天大多數研究表明,無論所有其他行為因素,包括酒精/藥物使用和無安全套性行為,在六個月內與四個或四個以上性伴侶的男男性接觸者患艾滋病毒的風險增加32.3%。

研究人員總結說,直腸衛生習慣已經很普遍,特別是在男男性接觸者中,並且不太可能與性傳播感染風險有關。

資料來源:

Fonck,A。 考爾,R。 Keli,F .; 等人。 “肯尼亞內羅畢的一群女性性工作者的性傳播感染和陰道沖洗。” 性傳播感染 2001年8月,77(4):271-275。

王,B。 李,X。 斯坦頓,B。 等人。 “中國女性性工作者的陰道沖洗,安全套使用和性傳播感染。” 性傳播疾病 2005年11月,32(11):696-702。

卡薩羅,M。 等人。 “參與HIV預防試驗網絡殺微生物劑試驗HPTN 035期間陰道衛生諮詢對陰道微生物群落平衡的影響” 國際殺微生物劑大會; 悉尼,澳大利亞; 2012年4月17日。

布朗,J。 等人。 “洛杉磯女性的陰道和直腸沖洗和非處方產品的插入。” 國際殺微生物劑大會; 悉尼,澳大利亞; 2012年4月17日。

Javanbakht,M。 斯塔爾曼,S。 Picket,J; 等人。 “肛交的直腸沖洗模式”。 第十九屆國際艾滋病大會; 華盛頓特區; 2012年3月22日至27日。

科布林,B。 Husnik,M .; Colfax,G .; 等人。 “男男性接觸者感染艾滋病毒的風險因素。” 艾滋病 2006年3月21日; 20(5):731-739。